二十四節氣|歲逢夏至,一年過半
發布日期:
2023-06-28

二十四節氣|歲逢夏至,一年過半

《夏至》

長卿

? 夜半驚嵐偃旗旌,朝聞遠鴉方初醒。

貍奴幾下偷翻書,何時聽得螗蜩鳴?



夏至到來

二十四節氣|歲逢夏至,一年過半

夏至,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。斗指午;太陽黃經90°;于公歷6月21-22日交節。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,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(北緯23°26')向南移動。


一候:鹿角解

夏至前后,雄鹿的角開始脫落,但是鹿角有很強的再生能力,用不了多久,雄鹿又會長出新角。在哺乳動物中,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體零部件的動物。鹿角年年生長、死亡、脫落,然后再生長,生長過程達三到四個月。




二候:蜩始鳴

蜩(tiáo)就是現在所說的蟬、知了。夏至時,雄蟬開始嘶鳴。蛻皮后重見光明的成年蟬,絕大多數只能存活一個月左右,最短的只有可憐的3天,而為了這一個月,它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幾年,甚至十幾年。
三候:半夏生

半夏是一種有毒的植物,全株都有毒,小朋友不小心吃了,就會口舌發麻,但如果不小心被蝎子蜇了,用半夏的根敷在傷口上,能起到以毒攻毒的止痛作用;如果被魚刺卡了喉嚨,半夏也能治療。



氣候變化

氣溫降水

俗話說'熱在三伏',真正的暑熱天氣,大約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夏至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。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,日照充足,作物生長很快,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。?




”立桿無影“

在夏至這一天,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正午時分呈絕對(接近)直射狀,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會出現'立竿無影'奇景。'立竿無影'現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才有,一年中都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。

對流天氣

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,空氣對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。這唐代詩人劉禹錫,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,寫出'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'的著名詩句。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,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,常常帶來局地災害。



高溫桑拿


夏至,意味著炎熱天氣正式開始,之后天氣越來越熱,因此民間有'夏至不過不熱'的說法。夏至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,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,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,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,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,氣溫將繼續升高。


二十四節氣|歲逢夏至,一年過半


傳統習俗

二十四節氣|歲逢夏至,一年過半

夏至|夏至南北要吃面
自古以來,中國一些地方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的說法,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。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。
夏至|消夏避伏
夏至日,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?!队详栯s俎?禮異》:“夏至日,進扇及粉脂囊,皆有辭?!薄吧取?,借以生風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體熱所生濁氣,防生痱子。
夏至|祭神祀祖
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古時也是民間“四時八節”中的一個節日,自古民間有在夏至祭神祀祖的習俗。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,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,即所謂節慶民俗。
夏至|食俗地域差異
在中國不同地區夏至有不同習俗。比如在中國西北地區如陜西,夏至食粽,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。而在南方,此日秤人以驗肥瘦。農家搟面為薄餅,烤熟,夾以青菜、豆莢、豆腐及臘肉,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。




夏至養生



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,此時氣血運行趨外,毛孔張開,陽氣溢出體外,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于內需狀態。到了夏至,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、涼茶、酸梅湯等來避暑。劉關張禪修養生院溫馨提示:


飲食宜清淡
夏季適宜清淡飲食,夏季胃酸分泌減少,加之飲水較多,沖淡胃酸,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,故飲食應清淡一些;忌食油膩、煎炸及熱性的食物。但是,清淡不等于素食,素菜中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,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、蛋、奶、魚以及豆制品。
忌夜臥貪涼
中醫認為“頭乃諸陽之會”,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,夜臥吹冷,極易導致陽氣折損,天長日久,則陽氣散盡而斃命。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,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、面癱、關節疼痛、腹痛腹瀉,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。